当前位置:

在加快发展中留住青山绿水

来源:红网中心学习组 作者:陈秋良 编辑:王文洁 2009-05-31 10:47:01
时刻新闻
—分享—

  胡锦涛同志2005年12月在青海考察工作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政治报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摆在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四个文明一齐抓,走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城步而言,就是要在加快发展中留住青山绿水。

  一、在加快发展中留住青山绿水,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

  留住青山绿水,是民生意识的体现,符合以人为本的核心。青山绿水既是一种生态景观,也是一种生活环境,更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它既为人的眼、鼻、喉、心、肺所直接感受,直接影响人们的生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也制约生产发展。在物质文明加速发展的今天,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家更加渴望在绿色的氛围中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这些都已成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加快发展中留住青山绿水,就是既强调发展,又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符合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

  留住青山绿水,是发展思路的转变,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过去,一些地方有过“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惨痛教训,现在,我们强调“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是为子孙后代着想,为长远发展负责。在加快发展中留住青山绿水,就是要树立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减少资源消耗,促进资源再生,降低发展成本。因此,我们既要关注经济指标,又要关注人文、资源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追求一种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相互协调、社会和谐、人的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在内的,内涵更广泛、更丰富的发展,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留住青山绿水,是发展方式的创新,符合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是先不顾一切地把经济搞上去再来加强生态建设,还是把经济发展先放一放,把生态建设推上一个高度之后再来抓经济建设,这是一个经常左右我们的发展方式问题。在加快发展中留住青山绿水,实质就是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把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摆到同等重要位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完全符合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二、在加快发展中留住青山绿水,符合城步科学发展实际

  青山绿水是良好生态的支撑和表现。城步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年均降水量1218.5毫米;共有大小溪河816条,总长4036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9.7%,分别高于全市、全省22.9和24.7个百分点。城步山川秀美,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八十里大南山,被誉为“南国的呼伦贝尔”;沙角洞森林公园,珍存着57株“活北石”银杉,有“绿色王国”之誉;十万古田,系明代瑶民耕作、聚落遗址,总面积5万多亩;高峡出平湖的白云水库,库容3.6亿立方米,水路长19.6公里;湖南最长的“绿色长廊”两江峡谷,全长36公里,两岸郁郁葱葱的树林和原始次生林,面积约20万亩,景色壮观优美。城步拥有良好的生态质量,巫水河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县城大气环境质量稳定保持在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类标准,农村的水源和空气质量更加优良。2002年,城步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全国第七批生态示范试点县。

  青山绿水是有限资源的载体和源泉。城步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但从长远发展的需求来看,资源又是极为有限的。全县有耕地19.02万亩,其中水田16.6万亩,旱土2.4万亩,人平耕地0.82亩。有林地近185万亩,其中用材林137万亩,防护林16万亩,特用林7009亩,经济林60389亩,竹林24万亩。牧地和林牧兼用地154.66万亩,其中集中连片草山213处,面积在万亩以上的有20处。多年平均降水总量38.28亿立方米,全县人平水资源9900立方米,耕地亩平水资源9400立方米。县内水能资源较丰富的干流及一至四级支流共74条,多年平均理论蕴藏量为29万千瓦。初步探明有金、银、铜、锰、钨等32种矿藏。有南山风景区、沙角洞林海、长安营胜迹、十万古田、白水洞瀑布等众多旅游景点。所有的资源都依托和存在于青山绿水之中而有待于开发利用。

  青山绿水是永续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步的永续发展离不开青山绿水,从青山绿水中我们已经探寻出一条永续发展之路。一是依托良好的气候与丰富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延季蔬菜产业。以西红柿、红茄为主的“绿色南山顶”牌延季蔬菜种植面积逐年递增,目前已达3万余亩,产值达1.8亿元,我县已成为全省放心菜生产基地和沿海地区的“菜篮子”。二是依托丰富的草山资源,大力发展奶业。形成了以亚华乳业为龙头、9个乡镇为基地的产业化格局,全县奶牛存栏达1万余头,乳制品加工产值达12亿元,奶业收入占据了全县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奶牛饲养也成为大部分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三是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大力发展竹木加工业。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和楠竹开发等重点项目,完成重点工程造林23.5万亩、封山育林176万亩,活立木蓄积达793.2万立方米,林地利用率达98.8%,为广大苗胞建成了一座“绿色银行”,形成了以竹木加工为主的林产业工业体系。四是依托丰富的水能和风能资源,大力开发小水电和风电能源。目前全县共建成国有、民营小水电站89家,总装机容量达14.5万千瓦,年产值达4000万元。风能蕴藏量在23万千瓦的南山风电项目已与大唐华银电力公司签约,可望开工建设。

  三、在加快发展中留住青山绿水,必须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

  要确定生态目标。在加快发展中留住青山绿水,必须以“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绿色城步”为总体目标,坚持“维持生态资源总量,提升生态资源质量,高效利用生态资源”的原则,努力实现生态资源效益最大化。具体要发展和维持好以下几项生态指标: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5%以上,草山面积保持在200万亩以上,河流水质保持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大气环境质量稳定保持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类标准,原始生态景点永保“天然古朴、幽雅神秘”的原生本质。

  要建设生态项目。当前,要突出抓好几个条件成熟的生态项目:一是南山牧场草山开发项目。争取国家农业部草山飞播项目,大力开展人工播种和科学喂养,对退化严重的草山实行重点整治,限载轮牧,对未利用的草山加大开发力度,确保草山面积增加,质量提升。二是以亚华乳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奶业,利用亚华股改、中信公司进驻的有利契机,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运作模式,推广规模、集约、科学养殖,努力打造“南山牌”系列“放心奶”品牌,实现效益和环保双赢。三是开发南山风电项目。充分利用南山风电场丰富的风能资源,加速新能源项目建设,促进南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四是农林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围绕农林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努力形成林产加工集群和绿色食品加工集群,实现工业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竹木资源增值。五是加快“南山—两江峡谷—白云湖”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充分挖掘长安营大寨村、丹口镇桃林村、汀坪乡团心寨村等民族风情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旅游点建设,特别是要抓好桃林村“古苗寨旅游目的地”旅游项目建设。

  要探索生态模式。一是“科技发展型”模式。就是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增加环保科技投入,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再生发展型”模式。就是在资源“消耗”的同时更加注重资源“再生”,努力抓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笋竹林开发和楠竹低改工作,确保资源总量不减少。三是“开放发展型”模式。就是要全力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大力推介生态旅游项目,努力把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效益。四是“完善发展型”模式。就是不断完善核心竞争力,如国家级森林公园两江峡谷,古苗寨旅游目的地丹口镇桃林村,民族风情村长安营乡大寨村等,要围绕既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完善生态建设和服务设施功能,努力打造生态经济发展品牌。五是“原生态发展型”模式。就是要在加快发展过程中保护好生态的“古老”和“原生味”,如十万古田、沙角洞银杉群、东晋古杉群、玉女溪瀑布等原始生态旅游景点,一定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持它们的原貌,培育“古老、原生、独一无二”的“卖点”,不断提升其价值。

  要完善考核机制。要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排污、谁治理”,鼓励开发生态资源创益;要完善环境评价机制,科学确定生态指标,并把生态指标列入党委、政府部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完善法律法规执行机制,确保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执行到位;要完善环保准入机制,在项目审批时,突出把好环境保护关,确保项目建设“三同时”制度执行到位;要完善生态投入机制,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千方百计向上争取生态立县专项资金;要完善群众评价机制,把群众满意度纳入生态建设考核目标;要完善干部考核激励政策,把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干部绩效考核,突出绿色GDP考核,引导全县各级各部门既抓当前,又考虑长远,既抓发展,又抓保护;要完善应急处理机制,高度重视森林火灾和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作者系邵阳城步苗族自治县委副书记)

来源:红网中心学习组

作者:陈秋良

编辑:王文洁

本文为邵阳县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zgsyx.cn/content/2009/05/31/981437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邵阳县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