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场景我想大家应该不会忘记。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人民的安危牵动着包钢职工的心,包钢职工纷纷以各种方式为灾区捐款,十里厂区涌动着爱的暖流。包头市个人捐款第一人王琦全就是包钢薄板厂的职工。面对包头市各家媒体记者的追问,薄板厂动力部煤气管网巡检工王琦全始终没有说出自己的名字。大家只知道他是在去医院拍片的途中,从广播里听到了包头市红十字会发出向灾区捐款献爱心的紧急呼吁后,绕道赶到包头市红十字会的。“我只是过来给灾区人民表表心意,片子晚拍一会儿没关系。”王琦全朴实的话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王琦全只是众多为灾区踊跃捐款的包钢职工中的一员。在为四川灾区人民捐款的爱心大行动中,包钢通过各种渠道向地震灾区捐款1172万元。其中,党员干部在包钢历史上首次集体大规模交纳特殊党费206万元。
为灾区捐款只是包钢近年来勇担社会责任的一个缩影。作为自治区工业的长子,包钢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强企报国的光荣使命,努力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实行企业帮扶,表现了一个特大型国有企业应有的风范和胸怀。
发展才是硬道理,加快自身发展就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进入新世纪以来,包钢犹如注入了新动力的战车,驶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作为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起来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同时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企业,经过50多年的建设发展,包钢经济总量不断提升,有力地促进了自治区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撑了自治区财政收入的增长。2007年,包钢居中国纳税百强第87位,是自治区唯一进入纳税百强的企业。截至2008年底,包钢累计上缴税金284亿元。
在包头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包钢的龙头地位无可匹敌。包钢在发展过程中,以其生产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市场需求,拉动了内蒙古和周边地区矿业、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企业与地区互促互进的产业链条,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包钢优先采购地方和周边地区的原、燃料,仅在自治区采购原燃材料一项,近三年累计达到85亿元。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最佳境界。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是包钢的不懈追求。数据显示,“六五”期间,包钢厂区绿化覆盖率仅为14.8%;而到了2008年,包钢厂区绿化覆盖率已达到34%。披上绿衣的十里厂区道路四通八达,凉亭、假山、喷泉、雕塑错落其中,走入包钢厂区宛若置身江南庭院,曲径通幽、别有洞天。
心怀对职工、对社会的责任感,包钢知道要想真正改善环境,必须扼住污染的源头,让钢铁企业真正变“绿”。如今,节能减排的重点项目“三干”技术——高炉煤气干法除尘、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干熄焦已全部落户包钢。废水的回收再利用、煤气的回收利用以及冶金渣的综合利用,为传统工业“三废”的处理打开了绿色通道。TRT、CCPP等闻所未闻的项目,日渐成为包钢的环保明星。“十五”以来,包钢在节能环保项目方面累计投资40多亿元,烟尘、粉尘年排放量大幅降低。2004年,《包钢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作为国内第一个钢铁生态工业园区规划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评审。在2007年我国首次评比的“中国能源绿色企业五十佳”中,包钢排名第一。
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施以援手,大力实施企业帮扶,是包钢彰显企业社会责任的又一闪光行动。多年来,包钢的 扶贫工作一直走在包头市的前列,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近1000万元,使贫困地区5万余名农牧民受益。
“位卑未敢忘忧国”,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国人文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情结。包钢,这个沐浴着新中国的雨露、成长于广袤草原的工业骄子,始终牢记胸怀天下、反哺社会的神圣职责,以自己踏实努力的奋斗和兼济天下的义举诠释着强企报国的历史使命,为国家的兴盛和地方的繁荣做出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巨大贡献。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赵晓维
编辑:王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