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流钢铁企业”是新包钢的时代内涵;实现“双百亿美元”是包钢践行科学发展观确定的重要举措。
科技先行,引领发展。承载着“科技兴企、科技强企”的广大技术人员始终是包钢工艺技术升级、特色品牌打造和自主知识产权形成的领军人物,在打造“新包钢”的历史征程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他们呕心沥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
设计院专家邢铭,在他25年的工作经历中,参加了炼铁厂全部的技术改造和项目建设,为大大小小20多项工程绘就了数不清的设计蓝图。由于他熟悉炼铁厂每一台设备、每一个角落,因而被炼铁厂职工亲切地尊为“高炉通”。每当高炉出问题时,炼铁厂的职工都会习惯地想起他,并且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有事找邢工。”2007年春天,马来西亚的一家钢厂准备建设自己的高炉。当他们看到包钢6号高炉时,立即决定建一座和6号高炉一模一样的高炉。由此,邢铭主持设计的6号高炉成就了包钢有史以来第一份设计产品的“出口”。
技术中心长型材研究所副所长贺景春,他起草的《稀土钢研发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500万元无偿资助,同时由他负责的N80Q石油套管下井实验取得成功,让公司首次拿到了国内油田市场石油套管的“入场券”。
说起包钢的科技成果,首屈一指的,应该是我们的生命轨、希望轨。
2008年底,随着首批4547吨U71Mn时速350公里百米高速钢轨在武汉至广州段成功铺设,标志着“包钢高速铁路钢轨生产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应用”产业化的实现。它的成功,不仅适应了国家铁路建设大跨越对钢轨产品升级换代的要求,而且对包钢摆脱市场危机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初,这项技术创新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近年来,包括薄板坯连铸连轧关键技术和高速铁路钢轨生产技术在内,包钢一大批科研成果受到了国家、行业和地方的瞩目。在2006年12月召开的全区科学技术大会上,作为自治区的工业骄子,包钢以科研成果之多、获奖人数之众、获奖项目之全,成为大会上最璀璨的明星。其中,《优化转炉冶炼工艺研究》荣获2005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包钢(集团)公司蝉联自治区“十佳自主创新名牌企业”和“十佳创新先导企业”的称号。
像邢铭、贺景春及研发百米高速钢轨诸多专家一样,包钢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不同的领域,通过先进设备的引进、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包钢工艺匹配更科学,设备运行更高效,为包钢又好又快发展树起一座座科技进步的丰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包钢广大科技工作者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不畏困难、百折不回的探索精神,不慕虚华、淡泊名利的学者风范,深深影响着包钢广大职工。
石油管是包钢在今后几年中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石油套管工艺对螺纹精度要求非常高,那么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车丝一次合格率,成为当时生产的一大难题。杨振东,包钢石油管加工状元、包钢无缝厂职工。他凭借着多年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管体车丝机床调整方法,使成品率提高到90%以上;此后杨振东凭借一本通用的产品标准边学边干,开发出多个科技新项目。其中包钢P110钢级套管下井实验获得成功,填补了包钢石油管加工产品种类的空白。
像杨振东一样,近年来包钢涌现出一大批操作状元、操作能手和工人技师,他们积极投身到技术创新的活动中,与包钢广大科技工作者一道,相辅相成、互补互进,总结出一大批先进操作法,在实际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演绎出了科技进步提升包钢发展内涵的新篇章。面对“双百亿美元”奋斗目标这一历史使命,包钢广大科技工作者必将更加敢于拼搏、开拓创新,用心血和智慧托起包钢更加美好的明天。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魏轶彬
编辑:王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