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提振内需、刺激经济,采取了由政府向民众派发消费券和现钱的方式。在国内,成都、杭州、南京等地相继派发购物券、旅游券等消费“红包”,让群众消费不差钱,受到了当地居民的追捧和青睐。 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 对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充满信心 发放消费券,在特殊条件下采取特殊办法,是一个较可行的选择。成都、杭州发放了一些消费券,对拉动消费起到了推进作用。作为尝试或一种临时办法,增加低收入人群收入应作为扩大消费的主要举措,同时也要保证建立覆盖面宽的社保体系。在地方发放消费券的同时,今年初我国为7400万低收入者发放了一次性补贴,每人100—150元。中国政府两大举措将对消费发挥积极作用,一是医改,一是教改,如果这两项重要措施出台,对中国的市场消费特别是农村消费将产生显效。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比发券更重要的…… 发券是好事,但要把好事办得更好,还得多动脑筋。当然,消费券的作用不必过于放大。我国消费率偏低,老百姓不敢花钱,根子在于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绝大多数人腰包不够鼓;在于医改、教改迟迟不到位,养老、失业等保障不健全,家庭后顾之忧太多,金融危机不过是加重了忧虑。一张消费券不可能实质性改变一个人的消费心理。扩大消费,关键是算大账,干实事,真正通过增加收入、藏富于民来提升消费能力,真正通过完善社保、减轻压力来释放消费意愿,这比发多少消费券都重要,也更急迫。毕竟,扩大消费是为了持续的繁荣,而非短期的热闹。 中国青年报邓聿文:发消费券不如补贴就业 财政政策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的财政政策是给钱,发消费券等;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鼓励创业,促进社会投资,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和经济形势下,后者对社会的总体效果要比前者好得多。所以,如果在二者中择其一的话,应该将宝贵的财政资金,更多用于补贴穷人的就业和创业上。 全国政协常委刘汉元:建议每人每年发4000元消费券 全民发放消费券可有效拉动当前和近期内需,有效提振民众当前消费信心,使其成为弥补半年乃至一年内消费信心不足的主要措施。 南方日报:消费券或是一种体面的行业自救方式 消费券的本质都是让利。政府消费券是将税收“还之于民”,企业消费券是将企业利润让渡给消费者。 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王莹:警惕消费券“一头热” 毕竟消费券是由政府财政来埋单的,消费券的发放必然会挤占在其他方面的公共投入。如果不能顺利实现拉动消费的预期目标、有效增加社会总福利,反而会降低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最终可能得不偿失。 网友白峰:消费券别成了腐败券不便券 杭州市在发放了1亿元消费券之后,又要将市领导1成工资福利转成消费券发放,况且还要在其他公务员中推广,消费券真有势不可挡之势消费券发放的弊端多:削弱了货币的功能;容易滋生腐败;增加了发放工资的成本;会引起市场的混乱;让领导没有目的花钱;没有货币使用方便。
作者:吴思超 彭友
编辑:王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