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老了,头发白了,背也驼了,常常会在电话里,在节假日里,在二哥的新房前,在马路边,翘首期盼儿孙们归来……。
母亲出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未,是家中的长女。母亲常跟我等说起自己读书那会的条件艰苦,因外公好酒,外婆体弱多病,母亲在念完高一后不得不停学回家代理外婆看管治家。停学后的母亲跟着村里能干的姑嫂学做针线并协助外公外婆把家里家外打理得井井有条。聪慧的母亲接受能力强,什么事物一学就会,且像模像样。
母亲年轻时长相十分清秀,身材颀长挺拔,又知书达礼,好女千家求,对门院子的爷爷忙托人媒与教书的父亲。婚后,母亲生育我等兄妹五个,因父亲常年在外地教书,家里事物就全由母亲操持。母亲每天像个陀螺样转个不休,忙个不停。
土地承包到户后,母亲更忙了。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年春天一到,母亲就把春耕生产安排得妥妥的,犁田翻土,播种栽苗……母亲总是把活儿赶在节气前完成。记忆里,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天晴下雨,母亲肩上总有根油光泛亮的扁担,挑着柴禾,猪草,水桶……种子,秧苗,农家肥等一担担由母亲送出;稻谷,花生等农作物一担担由母亲挑回。直至今天,母亲依然热衷于山林田野,勤作不止。
家乡后山松树林里每棵树下都留有母亲的足迹(栽树,捞柴,拾菌子……)家乡的油茶岭里处处挥洒着母亲的汗水(开荒,栽播,施肥……)如今母亲常惋惜当今山林毛草萋萋,荆藤满布,母亲年事渐高,在我等兄妹的再三坚持下最终放弃了山林耕作,但仍旧会在山上野果熟时,在小笋采摘时,在野生菌生时,在茶籽采摘时,喊上父亲作伴,一把刀,一个筐,清除路上杂草荆棘,拾捡生活中的乐趣和曾经的不易。而后,母亲准会来电话:三月泡有呷里……小笋子采得好嫩的……菌子越来越少里……每每此时鼻子总会酸楚,热泪盈眶。
母亲乐善好施,常怀侧隐之心,对乞讨者更是怜悯,总是尽绵薄之力施之。母亲处事大方得体,家里事物从不与姑嫂妯娌计较,相处和睦,有求必应。母亲闲时不喜窜门走户,更不喜去说人是非论他长短。母亲心灵手巧,年轻时在家自学裁剪与编织,学生时期的我等五兄妹身上所有穿戴都是母亲自己缝制,编织。在那物质贫乏的年代,母亲总有办法把旧料翻新给我等制作惊喜,温暖我等。
母亲要强,凡事想做得最好。年轻时操心我等的成长与学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母亲用自己的行为教导我等在学习生活中要直面困难,要迎难而上;用春种秋收教导我等付出必有收获。可惜我等愧对了母亲的良苦用心,皆为生活中的庸碌无为者。年老的母亲还在操心我等工作事业乃至婚姻家庭,母亲用不停的劳作来教导我等: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要脚踏实地,坚守初心,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同样用自己的品行来教导我等:在婚姻家庭里要有担当,有责任,更要懂得珍惜,家和才能万事兴。
母亲平凡,一辈子田野耕作,家中织衣;母亲勤劳,一辈子勤俭持家,劳作不息;母亲和善,一辈子与亲邻友好,尊老爱幼;母亲贤惠,一辈子相夫教子,任劳任怨。
临近节日,脑海里又浮现种种图画:一位白发母亲又在与家里的鸡鸭对话……穿棱在菜地里……眺望在马路边……泪眼朦胧处唯祝母亲健康长寿,天下母亲健康长寿。
作者:肖欲朝
编辑:王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