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彩短评】弹奏夫夷河畔的琴弦—— 刘博华散文集《烟雨风雨桥》印象

来源:邵阳县红丘陵 作者:夏启平 编辑:王文洁 2017-07-27 10:59:33
时刻新闻
—分享—

  

 

 

夏启平简介:

 夏启平(1962— )笔名碧泉(海),男,汉族,五峰铺镇人,大学文化。现任县政府房改办主任、省作协会员、省作协“七大” 代表、县作协主席、县诗联协会常务副会长、车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兼任中国国学学会名誉副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西南分院与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楚都诗歌国际学会”理事、中国世界华人作协和中国文艺学会会员等。1986年开始创作并发表处女作, 迄今已在全国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新闻报道及专业性学术论文计2000余篇,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及报告文学等计1700余篇(首),总计190余万字。著有诗歌集《我并非一无所有》、亲情感悟集《祖母的棕榈扇》,散文、小说选集《读海》(黑龙江出版社)和散文、小说及报告文学选集《烟雨红船》(中国文化出版社)与小说选集《情断高桥》(中国文联出版社)及古体诗词选集《红丘陵吟草》(长江文艺出版社)等。文学作品共有100余次在国内外各级征文大赛中获奖。2012年7月被国家民族文艺家联合会荣评为“首届中国民族文艺领袖奖”, 并授予“民族文艺领袖人物” 荣誉称号等。

 

弹奏夫夷河畔的琴弦

-—— 刘博华散文集《烟雨风雨桥》印象

碧 海

必须承认,在阴蒙蒙雨纷纷的春夏之交时空中经历的这一次阅读,开头是烦躁不宁的。

不知不觉间,这些看似寻常却又潜藏着无限深意的文字让我的心不仅平静下来,而且沉浸进去,继而莫名兴奋起来——我看见了一个赤诚的灵魂,一个少有的真诚的写作者,她生动鲜活地站在我面前。

并不是所有的文字都能让你见字如面,尤其是在文人大多都戴着面具的当代文坛。然而,刘博华让你见字如面,见字如心。她袒露着,让自己的笔墨、自己的心灵在天地间自由地挥洒,承受太阳温和而又热烈的照射。

就是再矜持的读者,在这样赤诚的写作者面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

隐于湘西南的写作者刘博华不是专业作家,与她的认识十分偶然,完完全全出自于她的文字。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她在《夫夷诗联》第3辑与县市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一些相当有深度的格律诗词和散文作品。当时作为县作协第一副主席兼秘书长的我很自然注意到文学新秀的她,正是因为她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少有的率真和灵动。她曾在文字中坦承,她是一个十分普通却积极向上的中学教师,而且承认得那么自然、坦然,那么惹人逗爱。

我就欣赏她这一点。

人非圣贤,岂能不俗?世面上那些干哪一行就把自己刻意打扮成那一行代言人模样的人,比如搞所谓国学的就穿长衫,搞美术的就扎小辫,多半是装腔作势。

刘博华明白,这个世界本来就俗,所以她不装。所以她难得。

因为不装,她的心胸才开阔,她的文字才流畅。文雅的说法叫做感应之会,来不可遇,去不可止;或者说率性为文,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

这是一种写作的心境和说话的姿态。在一个人们普遍不说真话、虚张声势的时代里,自由地表达,真诚地表达,这无疑需要一种极大的勇气和智者的勇敢。

遍观刘博华散文集《烟雨风雨桥》的写作,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情感散文。这些散文带有作者强烈的工作与生活纪实色彩,或隐或显地取材于作者的人生经历。二是记叙散文。这些散文所描摹抒发的也基本是她自己最熟悉的家乡山水风物,几乎信手拈来。三是她带着思索的目光游历美好河山时自然流露出来的游记文字。这些文字是作者最直接的心灵展示,处处闪动着一个多思、敏感的写作者鲜活的人生感触和思考结晶。在这三种文字里,都闪耀着一种可贵的价值:直陈生活的艰辛和人性的弱点,无情剖析自己灵魂深处的渺小与卑怯。

在那些充满复杂难言情感的纪实性散文里,作者记录下自己与之相交的朋友、同学、老师,记录下他们卑微的生活和心灵所遭受的磨难与痛苦。在这些文字中,作者流露出对所有苦难者的深深怜悯与同情,也不排除对自己侥幸逃脱苦海的极度庆幸。她的可爱处在于她并不认为自己善良和可爱,相反,她反而大方地承认是自己的狡猾与势利使她在这个不按牌理出牌的世道里如鱼得水。在人生的重重进逼面前,谁都不可能是道德的完善者。她说:“我的幸运,更多得益于自已的圆融与随机应变的灵巧。 臂如:《为你磨砺一坛墨香》作者了解最初心愿与实现最终希望,也兑现了作者的自己的思想意识和属于自己的个人心愿,这意味着作者常处在自我的情感空间捕捉心灵的事物,并保持较好的心态,这样的散文语言就有了被心激活的有限的意识和无限的意境。作者直抒胸意“假如我的今生没有遇到你,那将是我流年中最惨白的一幕。或许,风雪中我依然无方向的漂泊,像一只大海中孤寂的小舟,无岸可靠,是不是我的人生要你来作伴?……再读你给我的文字,心中有疼痛在悸动,常在责问自己,应该将你遗忘,可偏偏做不到,又想将自己封闭自己,锁定自己……可是文字为谁而妖娆?文字为谁而流泪?文字为谁而撰写悲伤? 文字为谁而弹奏美丽的音符?文字为谁在春天里播种诺言,文字为谁誓言要在风雪中携手前进?文字为谁描绘绚丽多彩的画卷?”作者用填补内心空虚来勾勒画面,唱响散文流淌的音符。这也是形成优美散文的独特风格之一。 在一个虚伪的道德说教不再起作用,猥琐的无耻之徒反而大行其道的时代里,作者的这些市井俗话式排空表白显得尤为客观而率真。

自然,看人看事,不能只看表层,还要看灵魂。 作者的这些文字,这些文字记载的人和事,许多都应与灵魂,尤其是与她自己的灵魂有关。

刘博华的文集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探寻灵魂广度和深度的文本。她袒露的就是她自己,她的内心,她的灵魂——一个独特的个体的灵魂。

游历大自然,39载白云苍狗。我认识刘博华已经也有六个年头了,从那以后,我一直关注她的散文创作思路和语意开拓的空间。直到今天,她仍以含而不露的优美语言与渗透细腻的纯真情感,深深打动着我的心灵。走进她的散文里,来自心灵独白的心声,如一曲优美琴弦潜入读者的心灵。感受其中的内涵,其表达到位的中心思想,结合社会实际生活,使作品内容达到淋漓尽致,同时衔接女子独有的捕捉心灵感应的语言效果,构成生活的摇篮曲,回荡在读者的生活空间里。

作者裸露灵魂并叩问灵魂,这正是作者的价值所在。在这种语境中,刘博华的袒露自我,还真有那么点“自我张扬的精神”,起码是一种自我张扬的意思,或者说是自审张扬意识,一种相当可贵的自审张扬意识。

这方面,《白雪皑皑 相思绵绵》、《三月桃花,思念依旧》、《春雷敲响思念的心扉》、《紫薇花我与你同醉》、《紫薇园里话真情》等几篇散文值得品读。在这几篇自我袒露的文字里,作者在阅历审世的同时,叩问自己的灵魂,更多的是自审式自我张扬。相比自己的卑怯与自私,观照社会世相所体现出来的奉献与博爱,正是作者无比渴望达到的精神高度。 特别是从《烟雨风雨桥》里可以看出作者把自己的初恋的情感融入生活之中,凭借古老的风雨桥来抒发自己内心表白,从而在自己的内心对应一个古桥所产生的思绪,摄影生活中一个点并被自己获取的角落,来源于作者个人经过的心路历程,从中收集相关有益的对联来倾吐心声,这是她所构思的出发点。而形成优美散文还需要一种感染心灵情操的激情,还需要语言的锤炼,艺术的加工。如作者在《烟雨风雨桥》的片段中写道:“微风细雨,瑟瑟而下,穿行于源头风雨桥,任凭雨雾润泽你的心思。漫步风雨桥,桥的中央两个柱子的对联在脑海回荡:‘把酒涤烦襟任潮起潮落世事尘红心境澄似源头水,凭栏舒画眼看桥南桥北田园风光胸怀宽如河伯山。’你会感慨,或许这样的桥亭,就是为了多情的少男少女而修建的……古老的风雨桥默默地与雨雾缠绕,就像从桥上走过的牵着手的少男少女。古老的风雨桥或许都纽带着古往今来,悄悄地踏过每一座桥,每一个脚印,是前世,是今生、还是来世?桥下的溪水载着你的浪漫,打开你朦胧的记忆流向远方……” 这是作者内心世界的观照描述,也是作者心灵的感悟!

作者个人的经历,是不断为挣脱绝望和耻辱而奋斗的经历。在逝去的近40载艰难岁月里,她吞咽下一切苦痛,却能拒绝了沉沦。在这个过程中,她终于走向自我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的标志,就是能够自审——“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鲁迅:《“穷人”小引》)无论这种自审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多少欠缺,也无论它与人们常说却也只停留在说上的“忏悔”还有多少距离,但作者起码对得起自己了——她在无意间透露出了一种智者的良知。

在那些记叙游历性的散文里,我还看到了作者在揭示自我灵魂时艰难的内心挣扎。 歌德曾经说过的“人的历史就是人自己”。这话既针对整个人类,也针对每一个生命个体。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刘博华的人生经历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不是她的事业,而是她的写作。写作者的身份让她不同于普通的女中学教师,对文学本能的热爱和对人生频繁的思考,让她的人生更加完整,让她的生命体验丰沛而富有深度。她用笔写下这段段桩桩人生与社会,也烛照着自己的灵魂。

作者经历了两个时代: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她的心灵在这两个时代穿越,两种显在和潜在的引力作用于她的灵魂时摩擦出的火花,使她的作品成为伤感与困惑的“混搭”或“拼贴”——一种当代式的后现代文本,其特征是带着人的本性的双重性,这正是她的心迹的逆向、冲突、悖反的根源。

我曾反复细读刘博华的散文,她能在自己的散文中走出一条语言精炼之路,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她对文学执着的追求,先用感化自己的景物来渗透自己的情感,以柔和的情调与娇嫩的语言,把散文的立足点得到创新的升华,作品的价值就是作者的生命力,构成散文主旋律。如:《春游梅子院》,她不只是写梅子院的点点滴滴,而是从多方面去描述。如:“山村里,我们看到不知名的黄花,伴随着雨点洗涤,更加美丽极了,田埂地旁,溪水河畔,荒山野岭都能追寻到它们娇艳的绿茵茵的身影。小黄花,这属于春天的花,是金黄色的,一簇簇地拥在山头树旁,渲染着一份浓郁的春意。一朵朵黄花向我们招手,抒写一份傲然,迎来了多少注视的目光。一朵朵黄花依旧纯洁相伴在树旁,一抹害羞的笑颜还留恋在嘴角……”这篇作品的美感在于语言和情感之中,是作者从自己的视觉中发现大自然的美,取意于梅子院片段中的画面,实写作者热爱大自然,把自己融入生活之中,善于抓住大自然的点、线、面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有感而发,写出其优美感悟,写出了对人生的慨叹与思索;更多的是展现对社会与人性的深刻描摹和细致观察。她在一次县作协创作经验交流会上披露心声:“……我无法还原到那些少年时代的天真烂漫与纯真善良了。可是,对于那些已经丢失的东西,我的心灵深处多少还是有些向往和怀念的。” 作者十分清楚自己灵魂深处的这种悖反性,并像直面人生一样,正视这种悖反性。她曾在县作协“红丘陵创作”QQ群里有过清醒而明确的表白:“我做不了保尔,也没想过要在生活中去做保尔,但我身上绝不缺少保尔的精神。我恰是用了保尔的精神,去干了保尔要革命铲除的那一类事。”

对于作者来说,活在悖反中就是活在真实中,活在真实中就是活在悖反中。

作者喜欢旅游,不,是喜欢游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的旅游不再是单纯地观光,而是像徐霞客一样,行走、记录并思考。她的游记散文相当出色,河伯岭与夫夷资水采风等数十篇佳作,如《青山湖遐想》、《河伯水源山之行》、《迷你向阳水库》等等,都带着浓重的人文思索,有着鲜明的女性细腻观照印记。作者从来不人云亦云,她总能得出独到的见解,并且毫不隐晦地说出自己的结论。在《春游梅子院》一文里,在这个与古侯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双冮口头,作者凭借女教师细腻心理用白描般的文字,抒写了那里的极美山水,令人读后必前往亲身感悟。她最得意的一篇是《烟雨风雨桥》。风雨桥可是作者家乡一座标志性风物建筑,是她曾经初恋的地方。作为一个上世纪70年代中期而生的女性,作者的成长记忆里的风雨桥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深深烙印,那里的一切如今怎么样了,她要急切地去寻找,去印证,因为那可以说是她精神成长的一环,有着母乳般的意义。可是,如今的风雨桥仍旧端庄美丽,仍旧亭亭玉立,但留给她的却是一个暧昧不明的背影,是一个寻找不得的青春初恋的倩影。这篇文章,笔者认为是作者文字里最放达、最汪洋恣意的一篇,华丽流畅,激情充沛,如遥远天际里的冰雪和白桦林充满神秘与张力,浓丽非常。有很多的游记只是记录美丽的风光与奇异的民俗,但作者从来不是这样,她总是去发现那些风光背后的意义与不凡,发现自己体悟之别的差异,并鲜明地表达出来。《烟雨风雨桥》是如此,《春游梅子院》、《我爱故乡——河伯岭》、《忘不了的故乡情》、《迷你向阳水库》更是如此。这让她的游记变成了感悟之旅,文字之旅,思想之旅。她的文字在游历中变得更灵动、更自由,因为在众人熟视无睹大自然风物中有了对比,作者的个人符号变得更鲜明,其感悟思考才更有独特之处。

从古至今,所有认真的写作者都勤于思考、迷恋感悟。可以说,作者宁静的大胆的沉思是真正的写作者的本质。写作者认真思考往往是为了寻求感悟到的终极意义。从整部文集的文字可以看出,刘博华在写作和思考时并不作状,更不矫情。她不追求语言外在的柔和光泽,也不规避对于平庸琐细的如实呈现,却能于平静处起波澜,在曲折中现跳脱,这正是袒露着的情感和沉思的需要。

综观作者的散文,你会找到一个是用心灵歌唱与呼唤的的青春女性刘博华,她用同一支笔创作出一系列的优美散文。《桃花之情》、《夫夷河 我家乡的河流》、《夫夷情,陪你绽放一生的美》、《茶花醉吾心》、《这些年》、《茶山话茶情》、《爱心是一杯绿茶》、《迷人的紫薇园》等篇什都是十分灵气的耐读散文,都是作者用心灵歌唱生活而捕获到的大自然画面。作者打开心灵之美,倾注于她散文的菜园地。同时能开心地将内心的美感融入散文中,即使是轻描淡写,也能达到感化读者的心。可见作者不愧是具有时代才华和率真的魅力的女作家,不但对散文具有独特创见,而且同时具有责任感,对读者也同样有责任感。生活在这个知识爆发的时代,经历了酸甜苦辣生活的年代,然而她全部用散文来诠释,让作品有价值,让散文语言有灵魂,这样作品才能有真正的传世价值。

《雪是我的最爱》、《吐尽雪丝 为你而醉》、《冬之情》等都是作者写雪景的成功作品,每一篇散文的韵味,让你百看不厌,能聆听高山的涓涓流水,也能感受到夫夷河的滔滔浪花,弹出优美的琴弦,潜入散文的情感中,感染着真诚而持久的爱。是夫夷河与心灵的交响,是灵魂与语言的旋律。显然,作者以女性敏捷的细胞、柔韧、坚强,捉住入散文的精华,亲情与友情,填补她心中的绝唱,为心凝炼生活中情与爱的语言,同时回归心里美好的画卷,她用慧眼洞察世界。《雨中赏荷花 荷中品雨情》把雨中的荷花,描绘得那么美丽而又生机勃勃,作者扣住了雨中的柔情,呈现出心境与意境相契合,这也是刘博华为创作这篇散文主要用途。作者把温柔、感动、婉约的心灵之美叙述得淋漓尽致。祝愿女教师刘博华在夫夷河畔这一首美化人间陶冶情操的交响曲演奏生命的乐章。

她的文字时而简单朴实,时而汪洋恣肆,时而顿挫沉郁,时而幽默佻达,但她字里行间总透着一种灵魂步入自由之境时才能达到的自如潇洒。灵魂的张扬使得文字才能张扬,内在力量溢于纸面。这种文字间的力度是控制的力度,是精神的力度,很值得众方家借鉴并发扬光大。

《烟雨风雨桥》里的所有文章各自以其独特的香与色动人地摇曳在那里,现仅拈出其中我以为堪称“诗眼”的部分与诸君共赏。正如陆机《文赋》所言,“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直逼灵魂的写作正是刘博华文章的枝干,也是她写作的活水源头,正如春光到处柳丝金线、嫣红姹紫,笔下一片生机。

 2014年5月23日深夜

来源:邵阳县红丘陵

作者:夏启平

编辑:王文洁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邵阳县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