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构建全球金融新秩序理论研讨会在中央党校举行

来源:中央党校理论网 编辑:王文洁 2009-04-27 14:24:00
—分享—

  

 

  理论网记者_程冠军摄

  日前,“构建全球金融新秩序”理论研讨会在中共中央党校举行。这次会议是在20国集团(G20)金融峰会受到全球关注的背景下,为深入探讨美元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和全球金融新体系的制度创新问题而举行的一次前沿理论研讨会,会议由中共中央党校校刊社主办、中央党校理论网(www.cntheory.com)和中国经济网(www.ce.cn)承办。中央党校副校长石泰峰、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沈建国出席会议。研讨会由中央党校校刊社总编辑陈高桐主持,经济日报副总编辑丁士致辞,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中国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元龙等著名专家,中央党校的多位经济学、金融学教授和学员共7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石泰峰在讲话中指出,金融危机曝露了当前世界经济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理念、体制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弊端和问题,让全世界都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只有改革不合理的经济和金融秩序,创建适应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新体系,形成新的机制和活力,才能避免金融危机重演,才能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石泰峰说,在伦敦峰会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指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全力恢复世界经济增长。防止其陷入严重衰退。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维护开放自由的贸易投资环境,加快推进相关改革,重建国际金融秩序。 石泰峰认为,建立完善的国际金融秩序是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客观需要,但是全球金融体系改革将经历一个复杂的和较长的时间,需要我们的理论研究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际工作者的大力推动。

  易小准指出,整个世界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的格局都会因20国集团(G20)金融峰会而有很大改变。同时,他还强调,目前国际贸易出现了急剧的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纷纷出台,必须警惕和抑制贸易保护主义。易小准说,这次金融危机对我们来说既是一次百年不遇的危机,也是一次百年不遇的机遇。中国对外经贸未来的发展有非常坚定的信心,信心主要来自我们国家的竞争力,我们有门类齐全而且配套能力很强的产业,虽然我们的出口有一些下降,但世界上所有其他主要的经济体都面临着同样的困难,而且比我们下降得还要大。危机之后,中国仍然是一个贸易的大国,甚至可能成为贸易强国。

  贾康认为,在20国集团(G20)金融峰会这样一个非常重大的国际会议上,我国彰显出了大国地位的新高度和新作用。这表明我国今后会更积极地以世界金融货币体系规则的改进者、规则动态改进过程中的参与制定者的双重重要身份,以及相关改革积极推进者的身份来参与国际事务。他认为,虽然美元有种种问题,但是在几年之内替代美元的想法可能仅处于讨论状态,如果世界金融秩序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深化,世界储备货币需要多元化的话,那么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中一个重要的经济体,是可以争取人民币的国际化的。

  王元龙指出,我国在构建金融新秩序和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过程中,首先要强身健体,推进我国自身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其次要树立明确的目标,由金融大国转变成为金融强国。最后,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尽管现在有了有利的条件,但仍然存在着很多制约和障碍,需要不断破除和克服。

  陈高桐认为,在研究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有两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一是资本主义到底发展到了什么阶段;二是这次的次贷危机和整个经济周期有多大关系。他指出,在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的过程中,除了追求公平以外,还要解决资本配置效率问题。

  共赢经济研究所所长马国书认为,在全球独立货币的理论框架下,构建超主权的全球金融新秩序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能的。

  经济日报副总编辑丁士在总结发言中认为,这次研讨会体现了时效性、前沿性、理论性、全面性。G20这样的国际会议刚刚结束不到24小时,理论界马上就进行研讨解读,进行理论上的阐述,这反映出我们的理论工作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的效率。

  此外,与会专家学者还就我国外汇投资组合配置、金融衍生品创新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大家一致认为,构建全球金融新秩序任重而道远,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必须坚持胡锦涛总书记在20国集团(G20)金融峰会上提出的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的原则,推动国际金融秩序不断朝着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方向发展。

来源:中央党校理论网

编辑:王文洁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邵阳县新闻网首页